林学学科简介
林学学科起源于2003年成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7年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二级学科的基础上,2021年获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依托的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于2020年首届招生,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新兴交叉专业。
林学学科聚焦辽西北风沙地人工防护林生长发育规律、高效栽培、经营管理的理论技术,和工矿区土壤侵蚀类型、发生原因及工矿区的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学科交叉融合矿业工程、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学科知识,依托矿山重大灾害防治与环境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废弃矿区土壤侵蚀机理、林业生态工程及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特色,并依托固沙林和辽西北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基地,形成了固沙林及退化土地防护林经营、沙区植物培育的研究特色。学科涵盖森林经理、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研究方向,下设环境生态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本科专业。
林学学科拥有一支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稳定的学科团队。团队拥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2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校优秀青年教师提升计划3人。林学学科下设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16人,其中一批毕业生考取知名院所的博士,大部分毕业生进入林业、水利等国家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从事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评估等工作,包括国家林草局李想首席科学家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在生态文明国家大战略加持下,毕业生就业需求极为可观。目前在校本科生98人,硕士生92人。
林学学科拥有辽宁竞迈环保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教育中心、辽宁省环境测试分析示范中心省级实验平台、辽宁省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立了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辽宁省实验林场、阜矿集团矿山废弃地等10余个大型科研基地,长期致力于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和半干旱地区废弃矿山治理。学科拥有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化学、土壤学、植物培养温室4个功能实验室,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树木年轮分析系统、植物根系分析系统等仪器设备100余台套,价值1800余万。近5年来,学科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45项,科研经费862万元。近五年获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梁希林业科技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30余项。学科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在辽转化,其中“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土壤水文效应研究及应用”科技成果新增利润达2.6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