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由辽宁省地球物理学会、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主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长江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提高油气采收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地球物理科学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讨”国际学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会议设线上主场汇报与线下分论坛交流,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论坛于10月26日在中华路校区致远楼301举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孔涛副院长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我校共有1位教师和59位研究生在会议中作了学术报告。
在10月25日的主场汇报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宋琳琳老师作了题为《氨气排放源氮同位素特征及大气还原性氮沉降来源解析研究—以沈阳市为例》的精彩报告。该研究通过先进的氮同位素技术,精准解析了沈阳市大气中还原性氮沉降的各类排放源贡献,为区域大气氨污染精准防治与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撑,展现了我校在环境地球物理与污染溯源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与会师生在致远楼301集中听取了线上主场汇报,围绕地球物理科学前沿与CCUS技术发展,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10月26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分论坛如期举行。论坛共设三个专题,内容涵盖广泛。上午8时至12时30分,首先进行的是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孔涛副院长主持的“专题1:矿产资源绿色开发、生态环境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本专题中,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16名研究生和矿业学院的10名研究生依次登台,汇报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每位学生报告结束后,孔涛副院长均进行了针对性的提问与点评,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交流热烈。随后进行的“专题2: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与沉积岩岩石学研究进展”与“专题3:矿产资源勘查智能化技术与基础地质研究”,同样汇聚了众多精彩报告,展现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与技术进展,分别由石强老师和尹业长老师主持。



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地球物理科学与CCUS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及青年学子搭建了一个高水平、开放式的交流平台。通过专题报告与互动研讨的“理论+实践”深度融合,不仅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也有效促进了院校间的学术合作与创新思维碰撞,为我国能源资源绿色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也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